对治理中的Bug发出“不同的声音”

2018-05-28 16:01:00 来源:检察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盛保龙(右一)实地调研

  我是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园林所所长。平日里,喜欢钻研农业种植,常常将一些种植技术分享给周边乡亲,给大家讲一些惠农政策,大家都亲切地叫我“老盛”。

  2012年3月,我当选嘉兴市人大代表。有一次,相关部门领导开展农业方面的专题调研,征求相关意见时,我直指存在的问题:征用苗木浪费现象严重。随着这几年“三改一拆”和工业区的拓宽,征用苗木越来越多,它们要么被移植到其他地方“等”着下次拆迁,要么因为品相不好被丢弃,人力物力浪费严重,百姓对此也颇有微词。我建议通过培育、修剪等方式,将这些苗木利用到城市绿化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苗木的使用价值。

  近几年,“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水”让平湖不少地方水清景美。可我却在走村入户时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河道环境治理要求清理河岸周边的植被和河道内的水生植物,河岸周边的水泥道路整齐划一,河水表面也变得干净清澈。但时间一长,水体自净能力变差,水生动物也因缺乏食物来源无法生存,长此以往水体环境将严重恶化。许多老百姓也从最初的开心变为担忧。

  我认为,这样“一刀切”的做法违反了生态环境自然发展规律,极易造成恶性循环。为此,我广泛调研,实地勘察,提出了《关于注重中小河流原生态修复保护,确保治水效果的建议》。一段时间后,我收到了有关部门的答复件,但答复中缺少具体措施,我对此“不满意”。“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许多措施要因地制宜,在操作中不合理、不科学,就得说,就要改。”我诚恳的建议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对当前的治水办法、措施进行研究。我受邀参会,当面听取相关部门的答复。最终,有关部门结合我的建议和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两个月后,《嘉兴市治污水三年行动计划》等五个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实施水利建设‘活水’工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广应用种植水生植物、设置生态浮岛等措施,改善水生态系统,加快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积极开展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并进一步完善、优化河道治理考核标准。

  现在,嘉兴市的河道治理更加科学、合理,各个河道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水泥河岸和空无一物的水体,长效机制逐渐形成,老百姓纷纷叫好,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更是为我点赞。

  2017年,我再次当选嘉兴市人大代表,我把目光投向了中小企业发展。在旁听平湖市人代会时,我听到很多企业家代表反映,当前试行的《嘉兴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存在一些问题。

  会后,我就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问题症结在于当前招标工作与企业诚信挂钩,但信用评定方法却是统一的标准,这对中小企业十分不利。“就好比你用中学生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来统一评价中学生和小学生,这是有偏差的。”我认为,依照目前的信用评定办法,大企业很容易拿到高分,中小企业却要通过不断挤压利润来提高评分,这让中小企业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为此,我提出了《关于完善〈嘉兴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信用评价办法(试行)〉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希望在适用同一评价标准时,针对不同档次的企业在打分比重上给予区别对待。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