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念的变与不变

2018-04-11 16:09:00 来源:检察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生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世界各国对于生死问题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相关的法律制度。

  近期有两则新闻报道很有意思,都是事关人们的“生死”大事。一则是在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国家全面放开三孩政策。对于这个提议,人们不像对放开二孩政策那么积极回应,反倒认为二孩都生不起,何况三孩。另一则新闻是墓地问题。在湖北通城曾出现大量的“活人墓”,越修越多,占地也越来越大。根据统计,通城全县范围内有近8万座“活人墓”。有些人给自己建完墓后,还给儿子建,甚至开始谋划给自己几岁的孙子建。每逢清明,自己去自己的墓地上看看,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很怪异。

  两则新闻背后反映了我们社会在生死观念上的变与不变,有些观念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随之而去,但是有些观念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地以各种面貌呈现出来。被冲刷掉的未必都是糟粕,而留下来的也未必都是精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家喻户晓的话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一个是生育为了延续血缘,另一个则是重男轻女。这种生育观念不仅仅保留了动物本能上的繁衍后代,还以男性为血缘传承的主线。这种观念在历史上能够长期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观念衍生出的各种传统,有的在消失,有的依然存在。比如说,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对于生命的工具化倾向,并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加剧了这种倾向。因为只有男性在血缘延续中被置于主导地位,而生育男女的不可测性自然会加剧多生,甚至出现溺死女婴的做法。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对生命的工具化对待,包括认为男性也是延续后代的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堕胎变得更为容易和安全,甚至出现检测胎儿男女的技术,堕胎和流产变得更为常见,这种做法是那种工具化倾向的变种或者是一种加剧。

  但并非没有好事情出现,物质生产的丰富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生育不再纯粹是血缘的延续,而成为爱情的结晶,那么这个结晶是男孩还是女孩就不那么重要了。既然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繁衍后代,那么不生小孩未尝不是一个自由,不生或少生逐步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所以说,当年限制人们的生育,出现了不少的“超生游击队”,现在鼓励生育,反倒很多人不愿意生育了。

  人们对身后事的看重,一点都不亚于对生育的重视。看看我国传统中对于吊唁、祭奠和墓葬的各种礼仪规定,就能知道人们的重视程度。对于身后事的重视与人们的宗教观念或祖先崇拜有很大关系。对于宗教观念而言,彼岸世界的存在让人们相信可以将这一世的财富转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享有,或者通过墓地风水可以保证家族的长盛不衰。这种对身后事的安排也可能演变成一种虚伪的形式,诸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薄养厚葬,展现的依然是活着的人的面子和虚荣。这种观念一直顽强地存在,我国殡葬和墓地改革推进中面临的诸多困难算是对此的一种佐证。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在国家禁止葬礼铺张浪费时,人们会把目光转向墓地的安排,担心自己子女安排不好,自己亲自建“活人墓”也就不奇怪了。

  在当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在改变着传统习俗和观念,但是这种改变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我们会发现一些糟粕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变本加厉。因此,在现代与传统之间需要我们更审慎的思考和实践。

  (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晨
新闻关键词:观念生育墓地生死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