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写的律师是多了还是少了?
很高兴又一次成为朱树英律师新作的第一读者,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待遇,更是一个机遇,一个向朱树英律师学习的机遇。
我一边在翻阅这部上、下两本的新书,一边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像朱树英律师这样能说会写的律师,在中国律师界到底有多少?在中国30多万执业律师中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因为朱树英律师,我自然想起了“海派律师”;因为“海派律师”,我又想起了专业律师;因为专业律师,我则想起了在全国各地讲课多的律师。据我与朱树英律师20多年的交往,我认为,朱树英律师无疑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海派律师”,是一位具有能说会写风格与特色的中国律师。
说起“海派律师”,相比国内其他地方的律师,我曾经总结了“海派律师”的三个独特之处:
一是精明而不失真诚。在许多其他地方的律师同行看来,“海派律师”似乎显得很精明,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斤斤计较。其实,这正是“海派律师”真诚之处。他们不说无法兑现的大话,也不拍胸脯空口许诺,更不会打肿面子充胖子;他们精于计算但却从不算计,也不会假装义气,更不会落井下石;他们精明的是知己知彼,真诚的是待人以诚。
二是精致而又显大气。我们所见到的“海派律师”,永远是一副彬彬有礼的形象,精致的西服革履,精致的言行举止,精致的快人快语。同时,他们既讲雍容华贵、优雅得体,也讲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更讲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三是精业而更求超前。在“海派律师”看来,精打细算是一种本质,兢兢业业是一种素质,说到做到则是一种气质。作为律师,既要敬业,也要勤业,更要精业。为此,他们面向海洋而不会甘居人后,面向世界而不愿坐井观天,面向时代而不屑小富即安。
在“海派律师”中,我也曾经从个人年龄、执业年限、专业服务等不同视角作了一些分类与概括。其中就有一类律师像朱树英律师这样,这类律师既有管理业绩,也有行业影响,还有专业品牌。
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套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苦寒磨砺筑方圆——律师演讲技能提升之道》《苦寒磨砺筑方圆——律师写作技能提升之道》的新书,不同于朱树英律师此前出版的任何一部书。这是一部可以让你掌握演讲写作技法、提升演讲写作技巧的活教材,也是一部可以让你分析演讲写作得失、掌控演讲写作成败的案例集,更是一部可以让你儒雅拓展业务、精准实现营销的工具书。
可以说,读了这部书,你才知道朱树英律师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能说会写的律师,你才清楚能成为一位能说会写的律师为什么不是偶然的,你才明白为什么成为一位能说会写的律师其实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通过本书,我们知道,成功的演讲和写作一定是需要水到渠成的。所谓水到渠成,是指为演讲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素材、做好了准备,那时就自然而然地成功了。所以,讲起来就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所以,每到演讲之时,案例手到擒来,条文张嘴就来,方案说来就来。正如朱树英律师所说,律师执业离不开“能说”和“会写”,“能说会写”是律师的职业特点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演讲和写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讲得好”在于“写得好”,“写得好”则缘于“讲得好”。阅读本书,你会了解到,朱树英律师从事专职律师近30年来,始终坚持每天撰写的工作日记,坚持17年出刊《建纬律师》118期共920万字的所刊,铺垫写作观点的204篇热点法律专题论文,奠定写作基石的156个典型案例分析,每一次演讲初步形成的书面演讲稿(2010年以来积累了207篇演讲稿),都成为他演讲成功的鲜活素材与秘密武器。
通过本书,我们知道,成功的演讲和写作一定是需要恰到好处的。所谓恰到好处的演讲,就是针对性、有效性、操作性、实用性都能有机结合到一起的演讲。用一位从博士转身为律师助理的年轻人对朱树英律师演讲的现场感慨来说,恰到好处的演讲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文、言之有智、言之有理的演讲。类似于能够引起这样来自第一线的受众感受的演讲,在本书中可谓比比皆是。为此,有的人因为听了他一堂课而走上了专业律师之路,有的人因为听了他一堂课而举家从外地迁往上海,有的人因为听了他一堂课而加入了建纬律师团队,有的人因为听了他一堂课而成了建纬律师事务所的固定客户……所以,在朱树英律师看来,律师演讲要获得成功,必须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必须明确给谁演讲、受众是谁;二是必须明确听众关注什么、想听什么。为此,朱树英律师认为,要切实解决这两大前提性的关键问题,需要加强演讲的锻炼与磨砺。这不仅需要给律师同行讲课,还要尽可能更多地给不同的受众讲课,从而感悟不同的受众对听讲的不同需求,了解受众的不同层次及其需求的不同区别。久而久之,思路就更清晰了,出路就更明确了。
通过本书,我们知道,成功的演讲和写作一定是需要点到为止的。这里所说的“点到为止”,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点到为止”,而是强调演讲者的时间概念。从我对朱树英律师20多年来所演讲活动的了解来看,他是一位守时、会控时、讲信用、善解人意的演讲者。在朱树英律师看来,成功而有效的“传道授业解惑”,一定要有对学员负责的态度,将学员最想获得的实务经验和操作技巧,用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分享和传授给学员们。换句话说,作为授课者,一要拿出干货,毫无保留;二要量体裁衣,倾囊相授;三要必须守时,严格控时。为此,他特别强调,律师的时间安排应以委托人的需求为准。如果时间安排有冲突,应首先服从于当事人和听课者。最最重要的是,作为律师,作为律师演讲者,一定要有时间观念,学会掌握时间、控制时间。无论是面对客户还是听众,都应该如此,尊重受众从尊重他们的时间开始。现实中,我们见到了太多的不守时、不控制时间的尴尬与难堪。朱树英律师的“点到为止”或许就是一面镜子,让那些既不守时又不会控制时间的人,早日意识到如何尊重客户或受众,不仅仅是能力与水平,而是一种习惯与境界。
谈到习惯与境界,朱树英律师从业近30年,办理过上千件的案件,现在已经68岁的他退而不休,依旧保持着没有双休日、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工作的习惯。每每出版新书,他在应他人要求签名时也依旧习惯地写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既是他的人生写照,更是他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在这套书中告诉我们的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三条经验,与其说是演讲心得,还不如说是做人心得。正如他所说,讲得好是因为写得好,写得好才能讲得好。现在看来,讲得好是因为写得好,写得好是因为做得好,做得好自然写得好、讲得好。
由此看来,在我国30多万律师中,能说会写的律师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期待更多的律师能够像朱树英律师那样,业务做得好,文章写得好、演讲讲得好。
(作者为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本文为《苦寒磨砺筑方圆》一书序言,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