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欣一:用20年写一本书
侯欣一(中)将自己对看守所改革的设想与学生们交流。 胡学兵/摄
在这个时代,用上20年写一本书,这样的事不常听说。
这一本断断续续写了近20年的书,《创制、运行及变异:民国时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终于出版了。作者是全国政协委员、法律史学教授侯欣一。
这本书以民国时期的西安地方审判机关为考察对象。作者爬梳史料,缜密考证,透过西安地方法院的创制、运行与变异,全景呈现了中国法院在法制初创时经历的内忧外患、困顿纠结。
侯欣一说,写这本书的动议产生在1998年前后,当时他在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工作。人近中年,想趁着自己心智、脑力、体力都行的时候,写本厚重点、别人没写过、出版后存留时间尽可能长一点的书。并同时定下了书的基调:讨论真实的中国问题,使用第一手资料,思虑论证尽可能周延,不作媚俗浮夸之词。
教学之余,侯欣一每天前往陕西省档案馆或西安市档案馆查阅司法档案。坐在寂静的阅览室里,在浩如烟海的卷宗里寻觅自己需要的资料,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同时校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档案馆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安静,有利于思考;可以穿越时空与前辈对话,倾听他们关于中国司法制度的期许和牢骚;充满了未知,在那些发黄的宗卷里面,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物,演绎出什么样的人世悲欢。”他说。
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对侯欣一来说,最大的挑战却是书的结构和分析框架。在写作中,他不断对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地尝试新的、合理并可行的分析框架,反反复复地对结论进行验证,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直到相对满意,前后竟然用了近20年的时间。
知名法律学人何帆说,了解中国司法制度前世今生,看这两本书就够了,一本是侯欣一教授的《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这本书史料翔实,又有许多党史趣闻,实在是了解人民法院前世今生的入门书籍。还有一本书,还是侯教授的,《创制、运行及变异:民国时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主题宏大,气韵贯通,史料翔实,细节丰富,是了解中国司法前世今生绕不过去的佳作。
写这本书的20年,正好重叠了侯欣一担任政协委员的20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被推荐担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本世纪初,做了天津市政协常委;200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有一件事情,这些年他始终在推动,那就是推动看守所管理模式改革。
“产生这样的动议,源于理论上的积累,也源于这本书的写作。我国在民国时期才有了看守所,放在法院之下,目的是服务审判需要,比如开庭前移送人犯非常方便且安全。这样的史实储备和理论积累,让我担任政协委员期间提出了把看守所放在司法行政体系内进行管理这样的提案。大约半年前,看守所法(草案)向社会公布,亦同时向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征求意见,身在其中的我发表了意见,也非常关注其他专家的看法和论证。我看到多位刑诉法专家主张把看守所放在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侯欣一说,这也是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