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画出自己,感动世界
“书中的铅笔画柔和,如同天鹅绒一般”只要打开《独生小孩》,不出几秒,你就会被这本不着一字的绘本打动。不是所有人都能画下自己的故事,在面包和月亮之间,郭婧选择了月亮。
郭婧 自由插画师。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凭借处女作《独生小孩》,获得《纽约时报》2015年度十佳绘本,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一举夺得十余个绘本大奖。
见到郭婧是在北京雾霾浓烈的黄昏。当天一下火车,来不及喘息,她的日程就被各路采访塞满。和绘本中那个胖乎乎的可爱小女孩相反,郭婧很瘦,声音很小,语速很慢。听着她娓娓道来,你会很快沉浸在她的世界中。
成名后的郭婧,仍和先生住在新加坡东部租的房子里,忙于创作自己的第二部绘本作品。这一次,她要画一个孩子和动物之间的故事。
搞清自己人生的剧本
经常被父母锁在家中,偷偷试穿妈妈的高跟鞋,涂上口红揽镜自照,披上毛巾被走来走去,独自和布娃娃过家家,实在无聊便翻开家庭相册……和许多80后独生子女一样,童年的郭婧就像《独生小孩》所描绘的那个小女孩。
她还记得父母离开家房门关上的一瞬间,自己有多失落;记得有天舅舅来看她,可她死活不肯开门,因为妈妈每天都叮嘱她,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中文版《独生小孩》封面上那幅背影——小小的身躯趴在写字台前望着窗外的世界,就是她儿时最典型的场景之一。
与孤独相处久了,郭婧本能地爱上画画,随心所欲。别人的课本干干净净,她的永远被画得乱七八糟。小学四年级时,父母为她报了美术班,从此,郭婧走上了有点拧巴的学画路。
她想学油画,可颜料贵,每次画画时,只舍得挤出一点点。老师说,“你这样怎么学油画啊?”那改学国画吧,材料便宜。然而大人们又建议她学雕塑——因为素描画得好,而且以后好改行。她也听从了。
事实上,在天津美术学院的五年里,郭婧一直活不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专业上,老师并不喜欢她的作品,“都没有棱角!”感情上,也并不平坦。还有社交,经常是同宿舍的女孩们都出去玩了,只有她一人默默画画。
2006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父亲托关系为她找的,在塘沽一家建筑公司。虽然收入稳定,工作轻松,但她却总觉得很煎熬。“因为不能画画,每天都像在浪费生命。我不想就这么到老!”
那几个月,郭婧日夜思索,的确,如网上流行的一段话,“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你早晚会失去它!”
于是,从小听话的郭婧第一次违背父命,辞职,网投简历,成为北漂大军中的一员。“我对工作唯一的要求就是能画画。”
就这样,郭婧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去一家游戏公司做游戏原画师。“还记得走的那天雪特别大,我的雪地靴早已湿透,可我心里像有一团火。因为我终于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了,整个人开心到简直要飞起!”
一辈子要为梦想活一次
然而,长期为网游设计人物、装备和道具,只求漂亮,既没有故事,也缺乏艺术,让郭婧做久了觉得乏味。她特别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渴望去法国或美国留学,但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太现实”。踌躇之际,她偶然留意到新加坡一家动画公司招人,受动画人物生命力的吸引,她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应聘了。
没想到,她一下子成功了。2009年底,郭婧去了新加坡,开启了新的征程。在那里,她亲历了许多国际一流动画片的制作。当她看到《长发公主》中,被继母困在高塔的乐佩勇敢地走出高塔时,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时空中的自己,为了自由不惜牺牲安稳的生活。
与此同时,她也接触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有人问她,“你的梦想是什么呀?”她会随口回答,“现在谁还说什么梦想,有个房子就不错了。”——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一遍遍质问自己,“郭婧,难道你真的能过没有梦想的生活吗?那当初拿起画笔又是为了什么?”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一次次被内心撞击着,她不停地想起当初那个无拘无束的画画的自己。于是,灵光闪现的时候,一些创意、思路、感觉陆续冒出来。“我没有能力去做动画片,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它画出来。”
《独生小孩》的故事情节就从那时跑进了郭婧的脑海里。“六七岁时,父亲上班前将我送上去往姥姥家的公交电车,后来我睡着了于是错过了站,醒来时车里空无一人,我一边哭一边找回家的路……”
从那次走失的经历,开始一个关于冒险的梦,郭婧心中的故事逐渐成形,她迫不及待想把这个一天天长大的故事画出来。
2012年底,她每天早起两个小时搞创作,可时间和精力仍远远不够。为避免纠结太久,她决定马上辞职,全心全意地纯粹画画。“人这辈子一定要成全自己的梦想一次。哪怕画完不能出版,哪怕没人愿看,只要我把自己的故事画了出来,就没有遗憾。”
就像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可父亲不理解,现在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况且在新加坡,工作前景很好,生活质量也不低,为什么还要折腾着回老家?同事也不懂,把梦想当饭吃这种故事我们听听就好了,何必犯傻真的去冒险呢?
画出自己的故事是种治愈
是的,郭婧选择了最冒险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铅笔画外,她不着一字,以灰色描绘现实,以黑白展现梦境。“麋鹿象征着某种精神引领,云朵上的海獭是朋友,鲸鱼意味着危险。每个人的出走和回归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再次回归时能找到一个更高的自我。”她说。
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听着久石让的音乐,闻着妈妈为她泡的茉莉花茶,郭婧安静地坐在太原老家的书桌前,画下了《独生小孩》的第一组画面:旧式时钟的指针指向七点五分,小孩从床上爬下来,不情愿地送别去上班的母亲,然后独自面对紧闭的房门。
整整一年半时间,除了去姥姥家观察旧时陈设,去北京的胡同采风拍照外,她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每天的生活就是三件事:画画、吃饭、睡觉。不置新衣,未添新物,很少上网,撇去一切嘈杂的声音,只专心于创作本身——人的需要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活着,创造自己的规范,并按自己的方式运转。
画小女孩和鹿分别的场景这几页的时候,郭婧是哭着画完的。“因为要画出最感人的一幕,自己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也有过偶尔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妈妈就会在一旁给我打气,大灌心灵鸡汤,无论她讲多么老套的段子,只要她在讲、在我身边,就会给我满满的力量。”
2014年初,长达一百多页的画稿完成。“完成梦想的过程,也是疗愈自己的过程。”郭婧忽然明白,对所有被孤独啮咬的同类,这本书也许会发出治愈的能量。在朋友的引荐下,郭婧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了企鹅兰登书屋。那是全球第一大图书出版集团,当施瓦茨与韦德出版社看了作品以后,表示“深受感动、一见钟情”,当即决定要出版这本书。
“《独生小孩》这个名字也是编辑和我商量后才取的。事先并未瞄准独生子女的主题。”2015年,英文版《独生小孩》诞生后,因其美得轻灵、感人至深,迅速摘得《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随后她又囊括众多奖项。这是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作者创作的绘本作品登上世界舞台,获得如此多的赞誉。艺术性与影响力的双重肯定,使它被全世界父母所青睐。
2016年,中文版《独生小孩》在国内出版后,更成为了一部引发广泛共鸣的现象级作品。在朋友圈不断被“我们80后竟成了史上唯一一批独生子女”刷屏的时候,很多人问郭婧怎么看独生子女和二孩政策,郭婧说,“重点不在于几个孩子,而是父母能否给孩子温暖的爱和陪伴。孤独也不是独生子女的特质,让自己的内心在孤独中变得更强大、自由才最重要。”
对于郭婧,一系列获奖并未改变她太多,她说,自己就像一个雪人,太过温暖会融化自我;选择清静孤独,才能呈现属于自己的形状。
- 当危险来临时他选择将战友推开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