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旅行对作家重要 写小说靠塑造人物吃饭
“写小说,就是靠塑造人物吃饭,人物形象必须鲜明、有个性。” 近日,知名作家陈河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谈到创作心得,他表示,纯文学作家也可以借助通俗文学表现手法来写书,“二者其实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陈河,1958年生于浙江温州,后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创作有长篇小说《沙捞越战事》、《在暗夜中欢笑》及中短篇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市》、《我是一只小小鸟》《南方兵营》等多种作品。他还曾获第一届郁达夫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第二届华侨文学主体作品奖等多个奖项。
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河开始写作,第一篇小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不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陈河就出国了,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都没有再写作。一直到2006年,他完成了小说《被绑架者说》,引起国内文坛关注。
“对于我们这些定居海外的作家,如果写国内当下情况,由于不能身在现场,肯定会有生疏感,乃至失之准确。但如果写本身经历过的早年记忆就不会。”陈河说,加上经过时间发酵,有了更多思索,“反而可能会写得更好一点”。
虽然旅居国外,但陈河经常回国。他并不觉得加拿大离着祖国很遥远,“就好像国内同胞在外地打工一样,每年至少也得回来两三次”。每次回国,除了探望亲人,陈河还会利用剩余时间在祖国各地走一走:旅行对他或者作家来说,一向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的确,2016年8月,陈河最新小说《甲骨时光》出版,描写了甲骨文专家杨鸣条发掘殷墟甲骨的故事。这本书依然与旅行颇有渊源。陈河说,如果不是因为回国后的一次殷墟之行,也就不会有这本书,“对作家来说,行走的过程中并不是刻意寻觅什么,但思想会变得很放松,才会注意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从《沙捞越战事》到最近的《甲骨时光》,陈河认为,自己一直在写纯文学作品,“只不过在《甲骨时光》里,我开始有意往带有娱乐性质的小说上靠,设计了‘密码’之类的情节。现在有一种观点,是把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分得很‘开’,但我觉得,如果做得好,二者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国外一些比较有名的作家,比方博尔赫斯,也会在他们的小说中嵌入一些类似‘侦探’一类的故事。其实,写纯文学的人借用通俗文学的手法,有时也是为了吸引读者,争取更大市场。当然,必须得有个好故事。”陈河强调。
对于历史题材小说,陈河别有心得。他说,如果作品是非虚构的作品,就必须严格按照历史事实来写,但如果是虚构小说的话,“容许度”会相对大一些,“写《甲骨时光》时,我也花了很大功夫抠细节。责编还把这本书送给专家审读,专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对最终成稿,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相对来说,陈河在国外的生活比较闲适,可以专心写作。他说,每天早晨从八点钟开始,没有其他事情的话,总会写上两三个钟头,如果顺利,下午也会再写一两个小时,“写作是我最终要做的事情,但也不会勉强去写”。
“从2006年到现在,又是十年过去了,像我这个年纪还一直辛苦写作的人并不多。”陈河算了一笔账,“我差不多每年都能有一本书出版,值得高兴的是,没有一本是滥竽充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