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人生
马俊欣再次受伤。右腿胫腓骨骨折。但命运再次眷顾了他。时隔数月,他不仅站了起来,而且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马俊欣第一次受伤是在1987年。脊椎颈椎受到重创。后经抢救,命虽然保住了,但左侧肢体近乎瘫痪,行走都异常困难……
然而,即便这样,马俊欣也没有向命运屈服。从毕业分配到河南省郏县检察院那一刻起,30多年来,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忘初心,奋力奔跑,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崇高,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两把轮椅:登上顶峰,重新出发
7月4日下午,天气炎热。当记者赶到郏县检察院时,刚到上班时间。考虑到马俊欣身体状况,可能上班不那么准时,记者提出晚一会儿再去采访他。
“他早就到了。平时上班都这样,早到晚走,几十年的老传统。现在又有了‘新腿’,来得更早了。”郏县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石绍永说。
石绍永所说的“新腿”,指的是去年马俊欣骨折后院里给他新配备的轮椅。至此,连同最高检赠送的那把,马俊欣有了两把轮椅。每天早晨起床后,他先坐着那把相对轻便的小轮椅完成洗漱、早餐等一系列“规定动作”,然后“换乘”另一把轮椅“开着”出门上路。
由于严重的病痛,马俊欣睡觉不能平躺,大部分时间只能靠在床头休息,连翻身、起坐、伸腰、穿衣等动作,他都无法独立完成。一件衬衣,七个扣子,需要他用牙齿和右手艰难合作。他常常会摔倒,年幼的儿子扶不起他,他自己又站不起来。无数个夜里,马俊欣不得不躺在冰冷的地上,与儿子相拥而泣,等待着别人的救援。
生活的艰难丝毫没有影响马俊欣对工作的热爱。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迟到,从不懈怠,从不抱怨,从不叫苦喊累,对别人的求助从不推辞,对职务待遇从不伸手。
“我的理想等待实现,我的信念不能如此不堪一击。身体残了,我的脑子没有残,只要能思考,我就能用所学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马俊欣善于思考、善于总结。2007年郏县检察院在马俊欣的建议下,在平顶山市检察机关率先成立案件管理中心。此外,他还总结出了检委会委员评查点评卷宗的做法,提高了卷宗评查的透明度和权威性;创新成立了业务咨询小组,为案件提前“把脉”。这些创新理念来源于实践,经过提炼而成,再指导实践,对于推动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中,马俊欣坚守公平正义,他曾因为案件让有恩于自己的老领导受了处分,和多年的朋友翻了脸;他曾拖着病残的身躯为上访17年的群众讨回公道,为残疾农民工追要拖欠款物。尽管工资微薄,他仍然救助失学的孩子。
2011年前后,马俊欣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他先后被评为“中国法治人物”“中国十大正义人物”,获得“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坐着轮椅,马俊欣登上领奖台,走进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坐着轮椅,跟随马俊欣先进事迹报告团,马俊欣从市到省,再走进最高检……所到之处,从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无不为之动容,为之肃然起敬。
2014年5月,马俊欣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坐着轮椅,他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两把轮椅让我站了起来,更让我奔跑起来!”马俊欣动情地说,它们承载着我身体的苦痛,也承载着我的梦想;见证着我的自强不息,也见证着我人生的辉煌。
一间斗室:广阔的检察情怀
“成名”后,马俊欣的来电来访剧增。“马俊欣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以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郏县检察院检察长郭万春介绍,随着媒体报道的逐步深入,马俊欣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自平顶山地区、河南省乃至全国各地找马俊欣进行法律求助的群众络绎不绝。
“大多是咨询些法律问题。有问欠钱不还怎么办的,有问离婚官司咋打的,啥事都有。”马俊欣都还记得。“走红”这么多年,马俊欣始终没以“名人”自居,而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带动着身边同事,投身检察工作,服务一方百姓。
2015年8月,开封市龙亭区一位姓丁的退休教师,因为被他人诽谤而在龙亭区法院进行民事诉讼。与此同时,“两高”关于利用网络诽谤他人的司法解释刚刚出台。丁某请求以诽谤罪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但是有关部门解释称对方不构成刑事犯罪。丁某为此事多次上访,但得到的答复均为诽谤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丁某带着满腹疑惑专程到郏县检察院找马俊欣咨询。
马俊欣一边耐心地听他讲述,一边记录他诉求问题的要点。等他讲完以后,马俊欣耐心地给他讲解了“两高”关于诽谤罪入刑的相关司法解释的含义,以及不构成犯罪的原因。
听完马俊欣的解释,丁某沉默了,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当即表示不再为此事上访。回到开封后,丁某写信对马俊欣表示感谢。他在信中说,是马俊欣发自内心的对他本人的尊重和诚恳的态度,使他对司法机关的态度由不信任转变为信任。
两个头衔:让法治阳光照进生命裂隙
近几年,除了日常工作之外,马俊欣又多了两个“头衔”。其中之一是平顶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就在今年6月27日,马俊欣带领郏县检察院的入党积极分子,到河南省残友培训就业孵化基地,学习身残志坚的基地创始人王绍军带领残疾人学员变身体弱势为就业强势,创业自立的情怀。通过与学员进行交流,现场感受残疾人学员面对困难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马俊欣认识王绍军是在2014年的“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上。当王绍军得知马俊欣是名来自河南的检察官时,当场真诚相邀,聘请马俊欣为河南省残友培训就业孵化基地的义务法律顾问。
“中!”马俊欣一口答应下来。
2018年5月,马俊欣当选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到北京出席代表大会。会上,他根据自己多年的调研、思考,结合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作了有关城市设计建设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发言,得到与会代表及中残联领导的赞同。
马俊欣的另一个头衔是政协郏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五年间,在单位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他深入郏县14个乡镇的32个行政村进行调研,先后撰写了《关于加强校园安全》《加强在校生心理疏导》以及《合理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结合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能,指导打造“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无缝衔接体系”,在全县乡镇中心校挂牌设立“心理健康流动服务站”,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宣传,适时开展心理疏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本杂志: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新的一期《郏县检察》组稿完成,接下来要对稿子“精雕细琢”了,作为责编,马俊欣即将进入新一轮的忙碌。
虽然是本内部刊物,但却是郏县检察院的文化阵地。“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润物无声地为郏县检察吐露着清馨。
在郏县检察院工作的这30多年,马俊欣当过经检科科员、业务监管中心主任、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还兼任《郏县检察》责任编辑。如今,工作几经调整,唯有《郏县检察》一直与他“不离不弃”。在这方小小的检察文化园地里,马俊欣默默地耕耘着,集编辑、采访、征稿于一身,精益求精地做“杂志”,为郏县检察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2017年3月,郏县检察院为进一步提升机关文化氛围,筹备建设检察文化活动中心。从该中心的规划设计,到一些基础材料的准备,马俊欣全程参与其中。白天与同事们商议中心每一处布局的细节,晚上,在家上网查资料。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一个全新的检察文化阵地应运而生,新建完成院史室、荣誉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了该院干警思想教育和检察职业精神教育的基地,引导大家以史为鉴、以荣为尊,传承检察文化、弘扬检察精神。2017年11月,郏县检察院荣获全省检察文化建设先进院称号,是河南省8个文化建设先进院之一。
浓厚的文化氛围起到了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更能起到创新引领作用。2017年10月,河南省检察院在全省检察机关启动“重大创新品牌”的申报工作。马俊欣经过深入思考,结合工作实践和体会,从打造6种检察文化入手,拟定申报了“构建‘文化创新助力转型发展’模式”的创新项目。2018年5月,该项目入选河南省检察院“重大创新品牌”项目,这也是平顶山市检察系统唯一入选的项目。
采访结束,已到下班时间。当记者问马俊欣回家是否要做饭时,他幸福地笑了:“儿子放假在家呢,他做饭比我好多了。当年那个给我扣扣子都够不着的小男孩儿,现在长成了身高一米八五的大小伙儿。有劲儿,有担当。我再跌倒,他一把就能把我从地上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