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瑭:身体力行,为后人树立清廉家风
图为位于河南省武陟县何氏宗祠内的何瑭雕像
鲁网3月26日讯 沿着黄河遥堤行进,在河南省武陟县詹店镇人民胜利渠出河口向北,有一个何营村,村北有座何氏宗祠,里面端坐着明代大儒——何瑭的雕像。
何瑭(公元1474年—1543年),字粹夫,号柏斋,又号虚舟,世称柏斋先生,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怀庆府(今河南焦作武陟)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音乐家、数学家。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乡试第一,第二年登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晋修撰。明嘉靖十年,告老还乡,成立“景贤书院”,设馆讲学,著书立说。明穆宗隆庆二年,何瑭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文定”。
何瑭在京任修撰时,明王朝已经开始腐败。当时宦官刘瑾作恶尤甚,不少官吏百般奉迎、跪拜称颂,而何瑭却敢于蔑视刘瑾。据《明史》记载:“刘瑾窃政,一日赠翰林川扇,有入而拜见者。瑭时官修撰,独长揖。瑾怒,不以赠。受赠者复拜谢,瑭正色曰:‘何仆仆也!’瑾大怒,诘其姓名。瑭直应曰:‘修撰何瑭。’知必不为瑾所容,乃累疏致仕。后瑾诛,复官。”明世宗继位后,何瑭被重新重用,并被赐予尚方宝剑,在担任南京右都御史时,遍访民情,秉公执法,除豪强,申民冤,百姓称快。
嘉靖二十二年,何瑭病危。他嘱咐两个儿子,丧事一定要从简,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家产捐给穷苦人家,希望儿子们自食其力,并写下最后两句话:“子孙胜似我,要钱做什么?子孙不胜我,要钱做什么?”
何瑭去世后,葬于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城南门外何家祖茔,两个儿子把这两句话刻在石碑上,立于墓旁,警示后人。
后来,何瑭的后人、明朝人何伦从其著作中总结发展形成了何氏家规,包括孝亲敬长、隆师亲友、待人接物、鞠育教养、读书写字、出处进退、节义勤俭、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自家11条,珍藏于宗祠之中,成为何氏后人恪守践行的立身之道,行事之本。何氏宗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焦作市设立为何瑭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焦作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谢晓辉)
河南省焦作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孟国祥说——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尤其是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绝不是私事小事,不仅关系到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检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为响应这一号召,焦作市检察院通过开展廉洁从家出发——最美家庭评选、道德讲堂、书香检察读书等活动,加强对检察人员的廉政教育和道德教育,以身边好人好事教育身边人,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何瑭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十二会”革命旧址(太行区第四专区及焦作党政军机关旧址)、“太行八英”纪念馆等,让党员干部立足自身、立足家庭、立足家乡,从优秀家风家训中获得感悟,从革命先辈的斗争中汲取力量,提升党员干警的思想道德意识、党性意识,坚定党的信念、司法为民的信念和廉洁从检的信念,为推动检察事业稳步发展强基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