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企改革要在产权改革方面寻求真正突破

2014-10-21 15:22:00 来源:企业观察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一轮国企改革方向明确,条件已经成熟,要突破目前的胶着状态,一方面要重拾改革精神,在执行层面进一步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在产权改革方面寻求真正的突破。

  国企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处攻坚时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需各方齐心协力完成大业。

  6月29日下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回顾暨《国有企业改革实录》(下称《实录》)出版座谈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在会上表示,国企在此前的多轮改革中尤其是1998年至2008年这火热的10年中,创造出极其丰富的实践,对国企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探索出各种各样有效的解决办法。他说,过去的国企改革充满了担当精神,及时将过去的国企改革经验、教训总结提炼出来,对当下及未来的国企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围绕《实录》一书及国企改革的热点问题,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陈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等来自政府、学界和央企的数十名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中国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企一直没有彻底摆脱政府“配置资源抓手”的角色,处于半市场主体半政府工具状态。国企改革怎么可能到位?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一发展阶段,到了寻求改变的时候——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清泰过去的国企改革充满了“担当”精神。对国企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探索出各种各样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是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其次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再次是协同配合的工作氛围——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

  除少数特殊职能的国企外,更多国企应该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应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资委[微博]的主要功能应是推动这一优化配置过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

  企业是改革的主体。企业处在一线,改革的意愿更加迫切。这一次希望是最后一次国企改革试点,把问题彻底解决掉。希望各方面都下决心,做实事,为国企改革彻底打开天窗,解放生产力,让国企奔向市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与会者认为,目前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改革方向也比较明确,不过在执行层面还需进一步激发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而要完成改革,就应该找回过去曾有过的那种探索精神,找回曾经的担当意识,以加强改革的积极性,提高改革的执行力。

  以史为鉴:

  “改革需勇担责任”

  “1998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在世界上堪称一个奇迹。”邵宁回顾说,这次改革面对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超过200万户,职工人数超过1.1亿人。1997年,全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只有428亿元,集体企业净亏损。国有经济已经呈现出全面溃败的迹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脱困的任务。

  据介绍,当年陈清泰从东北返回,传达朱镕基总理讲话精神后,当时尚在经贸委工作的邵宁感到非常突然:“大家心里都在打鼓。”

  但万千困难面前,朱镕基总理喊出了“不管前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誓言。

  在朱镕基总理的激励和带领下,仅仅用了3年时间,上百万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通过改制退出了公有制序列,涉及到的职工4000多万人;5000多户困难的大中型企业基本退出了市场,涉及职工1000万人。国企基本上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到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上。

  “国有企业从影响社会稳定的负担变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在过去,在改革初期,这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结果。”邵宁说。

  回顾这一系列改革的成功经验时,“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被邵宁放在了首位。邵宁指出,在过去尤其是1998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国企改革创造出极其丰富的实践,对国企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探索出各种各样有效的解决办法。回顾来看,有三点经验值得注意:首先是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比如朱镕基总理敢于在任期内引爆国企改革的矛盾,主动承担风险,这种责任和担当意识造福了后人。其次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这10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人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坚持立足一线,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再次是协同配合的工作氛围。尤其是在国企三年脱困期间,国企改革从部门工作变成一把手工程,为国企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陈光当年主导了山东诸城和菏泽的国企改革,因而得名“陈卖光”、“陈送光”。陈光回忆起当年的改革经历时说:“当时我也知道推进改革有风险,但并不害怕,大不了被撤职了,反正我又不贪污。”

  陈光认为,现在国企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部分基层干部没有激情,不想做事。“宁可不管事,千万别出事。现在不要说是探索,定好的推动起来都很困难。如果都是这么一种心态,三中全会精神怎么落实?”

  对此,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志军也认为,有必要问一问:“我们的探索劲儿去哪了?”

  这个重大问题得到了多位与会者的响应与共鸣。国资委[微博]改组局局长李冰表示,国企改革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于担当和好的环境。

  “现在看,国企改革中乱作为的不多,因为法律已经比较严密。但不作为的问题值得关注。”中国中丝集团总经理刘开勇表示。

  陈光还提到,现在的形势要求国企改革要搞好顶层设计,于法有据,谋后而动。“顶层设计出不来,都不敢试。现在很多法律法规是滞后的。”

  对此,陈光分享了他的经验:上级有明确政策规定的,坚定不移地按着上级的规定办;上级没有政策规定的,千方百计地朝相关的政策规定上靠;实在靠不上的,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

  攻坚之役: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改革试点”

  近期,针对国资委系统尤其是国务院国资委的指责一直没有消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已有不少地方国资委较快地拿出了改革的整体方案,虽然国务院国资委也在积极推进改革整体方案制定和试点企业工作,但仍有不少舆论称,国资委正在成为国企改革的障碍。

  对此,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说:“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

  “国企改革离不开国家整体的发展环境,国资委也无法就自身的问题推动自身的改革”。陈清泰认为,在中国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企一直没有彻底摆脱政府“配置资源抓手”的角色,处于半市场主体半政府工具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企改革怎么可能到位?

  不过,事情演进到今天,陈清泰认为,虽然过去的那种模式曾经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一发展阶段,到了寻求改变的时候”。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也指出,尽管过去多年的国企改革成就突出,但改革本身并没有彻底完成。

  面对现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则表示,传统国企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如不改革将会成为经济的拖累。“不管承不承认,国企占用较多资源而效率较低的事实是存在的。在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较为完备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下。国企全面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对于这些看法,陈清泰回应说,正因为如此中央才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说法,为向完全市场主体转变创造了可能。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建筑(3.34, -0.05, -1.47%)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分析说,现在国企改革的大环境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虽然说还有需要改进的东西,但总的来讲比二三十年前完善得多了:首先有了《公司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其次企业有了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负责人,不是过去那种国企干部了;再就是有了强劲的民营企业做大的经济环境的支撑。

  宋志平还深有体会地说,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因为企业处在一线,改革的意愿更加迫切。”1994年,宋志平领导下的北新建材(18.70, -0.16, -0.85%)就被列入百户董事会的试点企业。现在宋志平又在争取列入国资委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年寒暑往复,宋志平已经黑发人“试”成了白发人。

  “这一次,我希望是最后一次国企改革试点,把问题彻底解决掉。希望各方面都下决心,做实事,为国企改革彻底打开天窗,解放生产力,让国企奔向市场。”宋志平表示。

  未来之路:

  改革须勇于突破产权死结

  国企改革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一系列的改革该从哪里寻找最终的突破口呢?

  对于国企改革的核心,张文魁认为应该是产权制度突破,“这就是国企改革的高尔丁死结”。

  张文魁还表示,国企改革首先是企业自身的改革。企业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细胞如果不发生变化,体制改革意义不大。”他建议,不必急于追求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不然就会影响改革的正确方向。

  陈清泰则建议,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或者国有股权的分散,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让国企一股独大造成的各种问题得以扭转。

  陈清泰举例说,中集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企中可以作为一个样本。中集集团(15.04, -0.31, -2.02%)的两大股东分别是中远集团和招商局,二者股权比例基本相当,任何一方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集集团都会遭到另一股东的制衡。同时企业还是上市公司,有大量社会股东,加上最近引入了弘毅资本,形成了很好的股权结构。陈清泰调研发现,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其内部机制都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前不久,在中集集团股东大会上,不少社会股东主动提出,要给职业经理人增加待遇。“因为这家企业有规定,新增利润的3%奖励给经营团队。这个机制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有效的,这就是市场机制。”

  陈清泰指出,目前的国企改革,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应该重点解决四个问题:首先是要由管企业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为此必须要建立以资本效率约束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其次是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第三是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多元持股促进各个市场主体的权利、机会、规则平等。现在的全社会资本分为中央的国有资本,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本和民营资本,各自基本上是封闭的。混合所有制要打破不同资本之间的壁垒,让资本在市场规则下高效运行。第四是要通过国有股权的适度分散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来自企业一线的宋志平表现出了对混合所有制的莫大兴趣:“包括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激励机制等改革,都要以混合所有制为前提,在传统国企里搞这些改革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宋志平执掌下的中国建材在混合所有制领域乃至员工持股方面有着长期探索的经历,也在实践中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举例来说,南京凯盛是中国建材旗下一家从事国际工程的企业。多年前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探索了员工持股。时至今日,这家企业已经从几百万家底发展到每年20亿元的收入、2亿元的利润,是国际工程领域为数不多的稳定盈利的企业。同样的成功出现在中国玻纤(9.71, -0.11, -1.12%)。这家以中国建材、民企振石公司以及弘毅资本为大股东的上市企业,从一万吨玻纤产能发展到目前的一百万吨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商。在去年全国市场普遍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中国玻纤一枝独秀实现了6亿元的税后利润。

责任编辑:肖飞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