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交量最多,天津成交量最少

2014-10-14 14:08:00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对于去年开市的五个试点来说,中国碳市场试点的第二个履约年已过去近四分之一。而在这过去的三个月中,二级市场成交情况仍然表现不一,其中根据截至10月10日的交易量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深圳、广东、北京、上海和天津。

  纵观中国碳市“后履约期”,五个履约后市场活跃程度不尽相同。微观分析,这与各碳市2014年碳配额分配方案、交易规则等因素有关。

  深沪碳市较为活跃亮点频现

  深圳是五个市场中在2014履约年成交量最大的碳市,价格波动也较大。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后,流动性得到提高。

  截至10月10日,深圳碳市2014履约年累计成交约13.0万吨,日均成交量约1877吨。其中2013年碳配额(SZA2013)累计成交6.8万吨,大部分交易集中在2014履约年的前5个交易日(7月1日-7日),成交量为4.7万吨,占比高达七成,而9月份成交总量只有6548吨,占比不到一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7月初,深圳未履约的四家企业还在市场上购买配额,而配额缺口补足后,企业对SZA2013的需求大幅下降,因此9月份交易量少。2014年碳配额(SZA2014)累计成交量与SZA2013差距不大,为6.1万吨。

  深圳市场将2013、2014年的配额分成两个品种交易,而两品种的价格差距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反复波动。6月11日,据2013年履约结束还有近20天,SZA2014即上市交易。8月6日,该交易品种首现交易量,以53元/吨的价格成交,价格比当日SZA2013低7元/吨。8月13日,SZA2014价格首超SZA2013,差价为1.84元/吨。而9月2日,SZA2013价格又高出SZA2014,差价达13.21元/吨。不过,当日SZA2013成交量为1吨,说明这次差价的出现偶然性较高。随后,两种配额价格又出现多次超越与反超。价格起伏不定,二者差价也无规律可言。不过,近日SZA2014与SZA2013的差价缩小,前者价格和交易量都大于后者,活跃度有高于后者的趋势。因此,不难预测,后期深圳碳市交易将以SZA2014为主。

  同时,深圳还引入境外参与者进入市场,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参与者数量。9月5日,来自新加坡的Ginga Environment公司成功购得1万吨深圳碳配额,而当天,深圳市场成交20941吨,创下2014履约年深圳碳市日成交量纪录。无疑,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深圳碳市的流动性。

  与深圳类似,上海也采用了投资者多样化的对策,提高了碳市的活跃度。9月3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下发《关于申报上海碳排放交易机构投资者的通知》,正式对投资机构开放。

  上述通知的效果立竿见影。9月4日,于6月30日履约后沉寂了三个多月的上海碳市迎来了2014履约年的首笔交易,首批进入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以29元/吨的价格购碳5000吨。

  不过,机构投资者的入场并未立即给上海碳市带来持续交易。直到两周后的9月19日,上海市场才出现了新履约年的第二笔交易。参照2013履约年的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交易动力以履约刚性需求为主,企业参与交易大多出于自身配额有缺口。再者,上海碳市一级市场不直接对投资机构开放,配额来源有限。所以,尽管上海碳市制度规范,机构投资者入场风险相对较小,其提高市场活跃度的作用仍然有限。

  然而作用有限并不意味着零作用。9月19日至10月10日,几乎每个交易日都有千吨以上的交易量,价格也逐日稳步上升。截至10月10日,上海2014年碳配额累计成交2.74万吨,价格稳步上升至35.1元,较9月4日上涨21%,超广东碳市,仅次于深圳北京。

  京粤碳市稍显冷清天津碳市遇冷

  与深沪两市场的活跃对比,北京、广东、天津稍显冷清,其中天津市场参与度和活跃度均为五个市场中最低的。

  北京是五个市场中最后一个提交履约结果的试点城市。7月履约期过后,8、9月份北京碳市累计成交4.5万吨。价格方面,8月1日至21日,北京碳市均价从58元一路下跌到历史最低价48元,而后价格有所回升,在50元到55元之间徘徊,10月10日均价为51元,恢复到北京碳市刚开市时的水平。不过9月18日、26日成交量皆为1万吨,仅这两日成交量即占8、9月份成交总量近一半。

  和其他四个市场不同,北京的控排单位除企业外还包含国家部委等政府机构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单位。这些非企业单位财政审批流程复杂,参与碳市场限制因素较多。它们的不参与对碳市流动性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在北京之外,广东碳市的二级市场同样表现欠佳。广东碳市自7月15日履约结束以来,累计成交12.8万吨。其中9月11日成交量2.4万吨是五个已履约市场进入2014履约年以来最大日成交量,而后连续11个交易日广东碳市成交量为0吨。价格自8月15日广东发改委公布2014年碳配额分配方案来一路下跌,10月9日收盘价为31.35元,逼近第二次拍卖暂定价格30元/吨,与8月15日相比大跌40.5%。

  不过,一级市场的供不应求为广东碳市二级市场带来有利因素。9月26日,广东省2014年有偿配额首次拍卖,200万吨配额最终以26元/吨的价格成交,高出拍卖底价1元。这是国内碳交易试点9次有偿发放中,首次出现成交价高于底价的情形。而参与竞拍的企业和投资者中有40%未能成功购买有偿配额,120万吨需求没能满足。

  拍卖结束后,广东二级市场依旧冷清,成交总量仅519吨,价格较8月15日下跌四成。究其原因,在于市场价格高于第二次拍卖暂定价格,这削弱了企业通过二级市场购碳的动机。但不容忽视的是,机构投资者所购碳配额92万吨最终只能在二级市场释放,因此,在暂定于今年12月份举行的第二次拍卖前后,二级市场将迎来活跃期。

  相比广东二级市场,保守的天津碳市更为冷清。履约结束后,天津碳市2013年配额不再交易,2014年配额上线交易。截至10月10日,天津2014年配额仅有18个交易日有交易量,累计成交仅4140吨,价格收于27.08元,在五个市场中价格最低。

  天津碳市场如此冷清,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控排单位态度保守。天津纳入企业中大部分是地方国企和央企,他们受政策和管理层的影响,态度趋于保守,参与碳市场积极性不高。

  另外,天津碳市履约约束力弱,企业不履约所付出的代价过低。没有履约需求,企业更不会参加碳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获悉,天津正在谋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级别的提升,加大约束力度。预计在相应文件出台前,天津碳市将持续目前的冷清局面。

责任编辑:张乐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