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后的垃圾去哪儿了?

2014-08-14 15:08:00 来源:安徽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8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合肥市经开区明珠广场,在公园西大门,记者看到沿路每隔50米左右,就放着一个白色的分类垃圾桶,每个分类桶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有绿色标识的“可回收”垃圾桶,桶上列明收集玻璃、塑料、纸类、可乐罐;另一个是有黄色标识的“不可回收”垃圾桶。记者粗略地数了数,在该路段共放置有6个分类垃圾桶。

  记者翻看这些垃圾桶,发现在可回收垃圾桶内,存在果皮、竹签、塑料包装袋等物,而在不可回收垃圾桶内,也有矿泉水瓶、易拉罐、牛奶包装盒等,分类垃圾桶的两个桶之间所装载的垃圾几乎没有区别。记者观察发现,人们往垃圾桶投掷垃圾时,大都不看垃圾桶的分类标识,往往是把垃圾随手往垃圾桶里一扔了事。

  9时左右,一名环卫工人来整理垃圾。他走到分类垃圾桶前,将两个内桶取出,把桶内垃圾都倒在黑色的垃圾袋里,并没有将桶内的垃圾按是否可以回收做区分处理。该清洁工将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清理出来,装在7个袋子里,统一放置在路边。

  10时20分左右,一辆黄色卡车驶来,装货区用帆布围挡着,从车内走下来一名工人,将堆放在路边的垃圾袋装到车上。卡车装货区杂乱地放着许多黑色垃圾袋和树枝,并没有做区分放置。记者注意到,这辆黄色卡车沿途都是如此清运垃圾,即垃圾袋都放在路边,然后由工人把垃圾袋装到车上。

  据了解,合肥市于2011年起在部分生活小区内试点干湿垃圾分类。湿垃圾主要是指厨余垃圾,包括厨房加工剩余物、剩饭菜等。干垃圾为其他垃圾,包括食品袋、保鲜膜、废弃瓶罐等。

  最近几天,记者来到几个试点小区进行走访。在滨湖春天小区内有两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用于收集干湿垃圾。翻看垃圾桶发现,该小区垃圾桶内装的垃圾比较随意,存在干湿垃圾混装的情况,在湿垃圾桶内也能经常看到瓶罐、板材、纸巾等干垃圾。在电科苑小区,记者看到每隔一段距离,会在路边并排放置4个塑料垃圾桶,垃圾桶上没有特别的标识。“小区里的垃圾都是随便扔在垃圾桶里的,以前有过在垃圾桶上区分干湿垃圾,但现在已经不区分了。反正垃圾最后也是混在一块处理的,大家都是随便扔了。”一位正在扔垃圾的濮奶奶告诉记者。

  “现在合肥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依靠填埋,道路上的分类垃圾桶是以前借鉴国外经验设置的,但是后来发现不太符合国情。”合肥市城管局宣传处长李大勇告诉记者,合肥每天大约产生3000吨垃圾,就这么填埋了是巨大的浪费。从利用资源的角度看,垃圾分类肯定是越细越好,但是每细分出一种垃圾类别就需要一套系统进行配套,我国现有的条件还达不到这一要求。

  在综合利用方面,合肥今年建成了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但还处于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营后,计划每天消耗600吨垃圾,生产一万度电。同时,合肥市还计划投资1.7亿元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采用微生物2次高温发酵技术将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明年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天可将600吨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

  “利用好垃圾,需要从源头上处理好垃圾分类,如果人们看不到不分类的坏处,也看不到分类的好处,对垃圾分类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垃圾分类工作就难以有效开展,更别说利用垃圾了。让市民支持垃圾分类,首先得让市民理解分类的重要意义,更要让他们看到分类产生的效益。 ”李大勇说。

责任编辑:张乐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