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田人徐世奎

2014-07-14 13:24:00 来源:东营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徐世奎与油田家属现场交流农作物丰收情况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勘探石油、深入一线进行全面拓荒的艰难创业史,同时也是生活服务、农副业生产、文教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的奋斗史。从一名搬运工到成为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现年七十九岁的老油田人徐世奎说道:“搬运工岁月是在油田工作的前奏,无粮寸步难行,参与粮食生产才是大半辈子的工作。”

  搬运工岁月:扛起2吨重钻铤

  徐世奎的“从业”经历可分为“搬运工”和“农场工”两个时期。尽管前者持续时间只有三年多,但却是徐世奎成为一名油田人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1965年,通过油田招工,徐世奎从老家滨州无棣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搬运工。当时,胜利油田会战刚刚开始,随着各处油井不断被发掘,要求各种钻井设备供应也要随时到位。徐世奎从事的就是钻杆、钻铤等钻井设备的装卸、回收和维修等工作。“一根钻铤有2吨重,12根钻杆就有7吨重,完全是靠人工抬和人工扛,搬运一天下来,累的真是趴在地上起不来,因为工作原因,不少人都落下了严重的腰病。”

  徐世奎说,他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下雨天装卸钻杆。一根钻杆大约有10到12米长,分前后四个人抬,因为雨天道路泥泞,加上风雨交加,很难保持钻杆平衡,万一一个人滑到,就会连累其他人,钻杆马上就会掉在地上。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雨,一步一步小心地挪着走,本来是半天的活,却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抬完这些钻杆,每个人都成了泥人。”

  转战农业:从“门外汗”变成“行家里手”

  如果说搬运工作是徐世奎进入油田的前奏,那么参与油田农业生产才是徐世奎正式为油田做出贡献的时期,从1978年到1995年退休,他与水稻、玉米、高粱地打了近二十年交道。

  1978年,当时胜利油田的采油勘探工作已经开始走上正轨,但是农副业保障远远达不到供应要求。就在这时,徐世奎被调往钻井总公司农副业大队(习惯称九分场)工作,目标就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土地不平整,插秧没有标准,密度上不去,产量就上不去。”九分场当时以水稻种植为主,大约有3000多亩种植面积,下设中心村、一村、二村、三村四个家属管理站。为了创产,徐世奎跟同事研究如何进行水稻种植,从插秧、育苗、灌溉、平整土地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并与专家研究探讨,下水跟职工家属一起劳作,他调侃自己那个时期从一个“门外汉”竟然变成了“行家。”“当时所有的机关干部都要扛铁锹下地,大家伙唱歌相互鼓励。”经过一系列措施之后,九分场亩产从只有几百斤突破了千斤,后勤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让徐世奎兴奋不已。“满眼望去,看到金灿灿的水稻大片大片地铺在眼前,别提多高兴了。”

  油田建设不易,珍惜眼前生活

  1995年,徐世奎正式退休。油田农业生产随着时间发展和技术进步,也有了新的改变。“时代不一样了,生活越来越好,现在的生活条件在那个时期是没法想象的。”

  退休后的徐世奎和许多老年人一样,过起了闲暇的晚年生活,也经常跟晚辈们提起自己年轻时候的“峥嵘岁月。”“我很感谢能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油田人,油田的建设太难了,尤其是油田农业生产能提上去,是职工家属的功劳,那么多的妇女撇家舍业,没白没黑地干活,她们吃的苦不比油田职工少,要感谢她们,珍惜眼前的生活!”

责任编辑:肖飞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