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真对待网络民意

2014-07-01 11:15:00 来源:法制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网络民调结果经常在新闻报道中被引用,但网络民调却常常让人感到迷茫,动辄百分之九十多的“一致认为”,显然是一种巨大的民意压力,但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时代,如此高度一致的判断又常常让人心生疑虑。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就像问被调查者“人是否需要吃饭”一样;要么是调查者有意忽略了一些影响这个问题的参数。因此,使这种调查被预设了结论。如果是这样,说严重点,这种调查就是民意“绑架”,而当它被大量地引用在新闻报道中的时候这种似是而非的结论又在被无限地放大。

  记得前不久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民调,说九成以上的民众对国家的某一计划表示“关注”,这一结论也被新闻媒体广泛引用。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这个结论其实语焉不明,“关注”本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被调查者很可能被一个不知所以的问题迷惑了。

  不久前,我采访了北京大学宪法研究中心作的一次有关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网络调查,张千帆教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在他的文中也谈到了这次调查。当时看到这个题目,我是有一些想法的:首先,公平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发情绪化思维的问题;其次,对很多年轻的网民来讲,高考的伤痛记忆犹新,这样的网络调查结论不一边倒才怪。但是,了解了这个调查的全过程,我觉得即使结论又是百分之九十多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考不公平,那我也可以心服口服地接受。

  这次调查与其他网络调查相比有一个相对复杂的程序保证了调查更接近于真实,更能体现受调查者的理性判断。首先,被调查者是一个固定的人群,其次,问卷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而是把影响高考公平的各种因素全都列了出来,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了解的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这些因素的存在,而事实上正是综合了这些因素,才能使人们对高考公平性的判断更趋于理性。但是填写完这个问卷调查并没有结束,调查者请来了对此问题持不同观点的代表进行网络视频讨论,并对填写问卷的这一固定的人群进行现场直播,观看了讨论以后,这些人再重新填写问卷,这时候才得出了一个最终的调查结论。

  在我看来,这是一次非常认真的网络调查,无论结果如何,即使它依然是一边倒的,但也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因为经过这样的一个程序,被调查者不但对问题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给了不同意见者以充分表达的机会,这时候人们做出的判断是更理性的,而且也更容易坚持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私下认为这次调查过程的价值大于调查结果本身。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网络调查方式,同时也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网络调查。

  在信息和思想都可以产业化的今天,我们的很多网络调查变得很轻率。轻率的调查得出轻率的结论,而轻率的结论“绑架”了民意,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民意的价值。最近,有关网络是否能代表民意的争论声音日渐增高,很多人认为网络民意不理性、不真实,所以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我认为,网络民意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是因为网络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在网上的表达就是一种直观且简单的表达方式,而一些网络调查者不能为受访者提供真实、全面信息,也从一个侧面助推了这种表达。网络究竟能不能代表民意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认真对待它,如果我们把它当成可以任意操纵的工具,把一些预设的东西强加给它,它当然就不能代表民意。社会调查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民意调查则是社会民主的基础,如果把它上升到这个高度,那么网络民意调查就更应当被认真对待。

责任编辑:肖飞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