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规模化破解“小户种散田”

2014-06-11 16:3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屈爱清是郓城张营镇张一村的种植大户,6月5日,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里来回作业,2天时间,170亩麦田有三分之一已收获完毕。张一村有1700多户人,近七成外出打工,“出去的都不愿意回来种地,这些地是大伙以每亩800元流转费承包给我的。”记者发现,张一村2000亩土地种的全是优质强筋小麦。

  其他地方村民种不了,为什么张一村能做到?原来,虽然强筋小麦价格高、市场大,但有三大难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难以攻破的:病害、倒伏、产量难提升。而张一村解难题的“法宝”,就是小麦生产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2010年,张营镇供销社依托经营农资的锦绣千村植保公司和经营农产品的众邦农机合作社,开始由卖农资向卖服务转变。2010年,他们在张一、张二等村村委会支持和组织下,托管了1200亩示范地种植强筋小麦。

  合作社组织技术力量向三大难题发力。在播种环节,推行合理密植的宽幅精播模式,相较于以往每亩四五十斤的播种量,播种前期强筋小麦的播种量减少至15斤,并根据播期进行科学合理调整,这解决了抗倒伏的难题。施肥环节,合作社统一种子包衣及早预防病害,在小麦拔节前将农药喷施到根部,防止了纹枯病、赤霉病和条锈病的发生,通过科学配方平衡施肥和加大有机肥配比,实现了高产稳产。

  “这些活儿太麻烦了,老百姓根本不愿意去干,还不够工夫钱,如果不是规模化服务,肯定实现不了。”屈爱清说,农户一般都图省事,春节后一次性施肥,氮肥用得过早导致小麦拔节不壮;而合作社则在清明节后第二次施肥时,才会使用氮肥。

  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供销社开展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可以帮着解决。张营供销社购置玉米深松施肥机、小麦收割机、玉米种肥同播机等各类机械70多台,整合社会机械140台。屈爱清算了一笔账:加上用工,农民一亩地投入960元,托管之后成本仅为620元。

  屈爱清家的小麦收获后,没有拉到公路上晾晒。张营供销社去年建成了两座日处理250吨的粮食烘干塔和4座总容积6000吨的粮食周转库。有了这些“大家伙”,屈爱清家的麦子蜡熟期就收了,玉米提前播种5—10天,这使两种作物的产量提高了15%。

  记者还在张营的为农服务中心中看到了智能测过配方施肥机。规模化服务实现了“一亩地、一袋肥”。“用量少了,土地板结轻了,能减少15%的面源污染。”郓城县供销社主任王兴相说。

  强筋小麦引来河南新乡、江苏连云港、我省滨州、菏泽等地的企业竞价订购,每斤高于市场价0.15元。农业服务全程社会化后,全部算下来,每亩地两季可为农民节支增收500元—900元。目前,郓城全县托管或半托管土地面积达到8万亩。菏泽全市小麦种植面积900多万亩,假设全部实现规模化服务,农民将增收几十个亿。

  “希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能快一点,农民有了证,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取消陇背,这又可以增加不少土地。”张营镇供销社主任闫成钦说,到那时,农民只需要按亩数取得收益,规模效应将更大。

责任编辑:肖飞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