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目做减法为哪般
6月7日是2014年夏季高考第一天。早上,离开考还有一个多小时,山东省实验中学门口就围满了考生家长,高考改革成了他们交谈的话题。
今年,山东高考有两大“减法”: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和外语听力测试,往年三天的高考改为两天。
“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对减轻孩子负担有较大作用。”孩子就读于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刘女士说。对于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一学生柳旭阳有不同的观点:“取消基本能力测试,虽然有助于减轻考生负担,但容易让一些高中忽略对音体美等课程的开设,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取消听力对考生的影响,还是有个体差异的。对英语听力好的学生会有一定影响,英语听力差的学生肯定欢迎这一变化。”儿子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就读的杨女士告诉记者。
从2002年到2014年,山东省高考模式从“3+X”变为“3+X+1”,最后又变成“3+综合”。高考科目的每一次增减,都扯动着考生和家长的心。从根本上说,高考改革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更高层次的公平。但在目前,改革路径和效果还有待完善、观察。
科目增减能否落实素质教育
考生和家长普遍关注的是,增减考试科目是否真的能够有效落实素质教育?
以基本能力测试为例,原意旨在用考试的形式推进素质教育,改变长期被忽视的美术、音乐、体育等薄弱学科,让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优势,让没有特长的学生培养特长。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多年形成的应试惯性,却将意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测试逼入了书面死角,长于死记硬背的考生不见得有多高的美术、音乐、体育素质,却一样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取得高分。也正因此,实行了6年的基本能力测试在今年退出了山东高考舞台。
另外,在不久前,教育部提出将考虑在今后高考中将体育考试纳入进来,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早在三四年前,我省有关方面就已经在讨论是否将体育测试纳入高考。当时,就有人提出,在每一分都至关重要的高考中,体育测试的成绩如何保证公信力和公平性?
“体育测试比较复杂,受气候、场地、裁判尺度的掌握等因素影响较大。”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曾表示,全省50多万考生不可能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测试,也就是测试的精准程度不好把握,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现行高考的公平性。考虑到体育测试的复杂性以及它对高考公平性的影响,我省教育部门酝酿再三还是最终确定,2012年、2013年的体育测试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仅记入考生电子档案。
关键是变“招分”为“招生”
近年来的高考改革,多对考试科目、考试分数进行调整,但是,这些只不过是给高考换了身“新衣服”。基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录取模式实际上是“招分”模式,而不是“招生”模式。高校录取对学生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通过分数,而不是学生本人的综合情况。高考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变“招分”为“招生”。
这就要求打破“唯分数论”,实施“综合评价”。近年来,我省突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就是向此方向靠拢的做法。新高考如能实现从“以分取人”的终结性评价向“因材选人”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将真正有助于素质教育,促进高校因材施教。
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中国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做文章,从7门到6门,再到3+X,可应试教育的局面未有改观,原因在于高校在录取时还是按单一的分数从高到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作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切实缓解社会的考试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