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桥派出所五心工程助力民生警务工作有序展开
鲁网法制频道12月7日讯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稳步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白桥派出所针对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办事推诿扯皮和效率不高的现象,结合公安窗口直接接触群众、联系群众的实际,推行“五心工程”,改进工作作风,优化窗口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打造一流的“五星服务”。
一、全员上岗,科学设岗,让群众舒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频繁往来,特别是秋季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带来办证量的“井喷”。为应对急剧增加的业务量,在来访办事群众较多的时段,根据来访群众的人数及业务需要,及时增设或调整各项业务窗口,减少群众办事等候时间。以前,很多群众担心自己到了窗口可能因为人多而办不了业务,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白桥派出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实行提前到岗、延时下班。下午,按照“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坚持不送走最后一名办事群众不下班,尽量不让群众跑两趟。据统计,确保每一位来访办证群众都能放心的办理完各项业务。
二、首问负责,专职引导,让群众暖心。落实在窗口首先受理业务或接待办事群众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对群众咨询和业务申请,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避免群众来回跑。向窗口工作人员中的“我不知道”、“不该我管”、“我解决不了”、“这事情不好办”等在群众面前说“不”的行为开刀,做到“请”字开头,“谢”字收尾,解决接待群众不热情、不负责的“庸”症。非窗口部门民警遇到群众当面或电话问询,要做到礼貌问候,仔细听完问询内容,引导群众到有关地方办理;不能一次性办理的事,要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相关资料,争取第二次办结,尽量不让群众跑第三次;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要主动告知并引导群众到有关地方办理,做好相关交接工作,做到方便群众。
三、按时办结,高效便民,让群众称心。各窗口在受理服务时,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窗口工作人员首先对申报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凡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的,做到靠前审批,及时审核办结。对政策规定不能办理的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误解。通过规范窗口管理,加强对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确保设备完好状态,确保不因机器故障而影响工作。同时,加强对窗口民警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使每位窗口民警对业务知识做到全面掌握,熟记于心,准确地受理、办结各项业务,确保“零差错率”,坚决杜绝群众跑往返路、多头路。从而实现了服务效益无积压,服务流程零障碍,服务质量无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服务时间零误点。
四、主动问需,上门服务,让群众省心。通过延伸“窗口服务”触角,推出“流动服务”措施。对辖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上门服务,帮助照身份证相、采印指纹信息,身份证做好后又主动送上门。白桥派出所辖区赵家屯村先天脑瘫患者赵某某,因行动不便,还未办理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得知这一情况后,民警主动上门办证事宜。随后,赶到赵培康家中,通过移动办证设备为其照相、采印指纹,快速办理了居民身份证的相关手续。身份证到证以后,第一时间将证件送至家中。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五、强化公开,阳光监督,让群众放心。各窗口的环境设置遵循“统一、规范”的原则,全力塑造“阳光服务”形象,将业务受理包括审批项目、收费标准、提交材料、办事流程、法定时限等相关内容在显要位置公开,增强了窗口服务的透明度,提高了窗口服务“硬件”质量。同时,在各窗口设置窗口服务系统,评价器后台连接县局督察部门,办事群众在办结业务后,可以选择“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按键,对窗口服务提供直接评价,真正达到了“红红脸”的效果。评价系统像一只小小的“晴雨表”,搭建起了窗口服务民警与办事群众之间互动沟通的平台。白桥派出所还征求群众的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