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90后”贩运冰毒 称自制力差不该吸第一口

2013-12-25 16:30:00 来源: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1月5日,王某(右)刚下高速就被抓捕。文登警方供图

  本报威海12月24日讯 日前,威海文登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件,缴获冰毒7075克,抓获吸毒、贩毒人员12名。经查,本案首要犯罪嫌疑人为22岁的青年王某,从长沙购买冰毒再往文登贩运。目前,涉及本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其余人员被取保候审、行政处罚。

  今年4月份,文登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在侦办一起跨省贩毒案件时,抓获了几名贩毒、吸毒人员。部分落网人员交代,本地青年王某常在文登市区贩卖冰毒。文登警方随即对王某展开调查,并围绕其社会关系对毒品网络进行了排查。

  11月2日,民警获得线索,王某驾车前往长沙购买毒品,很可能要运回文登贩卖。11月5日16时50分,王某驾车从青威高速公路文登南出口驶离高速公路,随即被布控民警擒获。民警当场抓获王某、陈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并在王某携带的旅行包内查获冰毒7包,经当场称重共计7075克。当晚,民警又先后抓获了另外两名涉嫌出资合伙购买冰毒的犯罪嫌疑人董某、荣某,还在荣某的住处抓获了3名吸毒人员。

  王某等人落网后,文登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围绕毒品来源展开侦查。在湖南警方的协助下,民警最终于11月中旬先后在长沙、张家界等地将涂某、符某、张某等三人抓获归案。

  王某于2012年初开始吸毒,起初也只是好奇,而上瘾后就走上了“以贩养吸”的犯罪道路。本案缴获的冰毒数量——7075克,也创下了威海建市以来之最。

  12月12日,王某、符某、张某等8人分别因涉嫌贩卖、运输毒品等罪名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涂某因患严重疾病被取保候审,其余的吸毒人员均被处以行政拘留15日、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

  月入三四千却自制力太差,嫌疑人王某:“不该吸第一口”

  24日下午,坐在文登市看守所的王某看起来白净、帅气,谈吐也很斯文。若非穿着那件印有“文登市看守所”字样的黄马甲,谁会相信他参与了一件特大贩毒案?

  本报记者陶相银

  王某,文登人,1991年8月份出生。王某说,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开工程车,母亲干个体,“家境也属于小康水平”。王某18岁时中专毕业,之后做过酒店服务员、摆过地摊、开过商店,“每月也能挣个三四千的。”但他“结交了很多不该交的朋友”,“自控力太差,别人一带也就学会‘抽冰’了。”他说,最后悔的是当初不该有好奇心,“不该吸第一口。”

  记者:这么年轻怎么会去贩毒,跟其他人有关系吗?

  王某:我不怨恨别人,就恨自己自控力差。在家里,我也是个好孩子,父母也常教训我,我就应付“好好好,是是是”,一出门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社会上结交了不少朋友,但这些朋友是——你有“冰”的时候就来,出事的时候没一个人能帮忙。

  记者:第一次吸毒的事还记得吗?

  王某:去年春天,跟朋友去威海的一个迪厅里玩。出来后,就看到他们在车里“抽冰”,我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也知道一些吸毒的危害。他们问我吸不吸,我也很好奇,就去吸了。之后感觉也没什么,又吸过几次。“抽冰”这玩意儿,吸一次两次感觉没事,吸三次四次就上瘾了。

  记者:吸毒的都是些什么人?

  王某:20岁出头的多,基本都是20岁到35岁之间。年轻人自控力都比较差,大多数吸毒者跟我一样,起初都是好奇,但上瘾后就感觉一天不吸就难受,老想着吸两口。他们大多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没什么正当工作。即使是有工作的,心思也肯定不在工作上。

  记者:吸毒一年多,花了多少钱?

  王某:估计有十几万吧。起初一个月一千多,没几个月毒瘾就大了,每月得一万多。

  记者:吸毒的钱哪来的?

  王某:有一些是编瞎话向父母要,有一些是找朋友借。后来需要的钱越来越多,就帮别人买冰毒,自己从中赚一点,再后来就干脆自己买自己卖,为吸毒去贩毒。

  记者:吸毒后,感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王某:抽几口“冰”,能好几天不睡觉,但劲头一过就感觉浑身没劲,只想再抽几口恢复过来。精神越来越不好,脑子里想的都是虚幻的东西。吸毒的确能带来些快感,但那些有什么用呢,全是幻觉。

  记者:有没有想过贩毒的后果?

  王某:这是肯定的,想过很多回。但还是经不起毒品的诱惑,有侥幸心理。只有真的“进来了”,才真的后悔了,也知道后悔没用了。“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大道理以前也懂,但现在才是真的懂了。如果让我劝告有吸毒想法的人,我得说“千万别吸第一口”。挣钱的路子有很多,千万别做违法犯罪的事。

  -

责任编辑:肖飞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