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官为法治文化代言 “背包法官”故事在国家话剧院舞台上演

2023-12-05 09:46:51 来源:法治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以“背包法官”为创作题材的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国家话剧院上演,连续6场的演出,在京城掀起了法治文化新热潮。该剧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背包法官”冯晓光为原型之一,通过讲述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能动司法故事,生动展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入选为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剧目。

  这样的法治文化创作,在东城法院不在少数。近年来,东城法院立足辖区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先后将执行、立案、民事、刑事等不同领域的法官故事呈现在舞台上,将法治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推进德法共治。

  与此同时,东城法院融合法治文化建设和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构建起以文明引领为牵引,以文物保护、文艺保障、文创促进、文旅支持为主要内容的“一领四面”工作格局,通过设立涉文化领域专业审执团队、创建文化法学司法实务研究小组等,强化司法护航文化传承发展的职能作用。今年9月,东城法院被授予“北京法院涉文化领域审判特色人才高地”称号。

  法官是主角

  “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刘深找到我,问我作为基层巡回审判的法官,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我向他讲了那些办案中让人揪心、让人欣慰、让人唏嘘、让人感动的故事。”作为话剧《鼓楼那些事儿》的原型人物,冯晓光观看完首演后感叹,没想到这些故事都被收录在剧中,登上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

  刘深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他曾担任东城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履职过程中接触了不少法官和案件,在其中,背着国徽、骑着电动车、走胡同穿小巷的“背包法官”冯晓光,尤其吸引了他的目光。后来了解到,冯晓光年纪不大但经验丰富,办理的案件调解率高、服判息诉率高、无发回改判,实现了“零信访、零投诉”的好效果,此外,他更注重判后释法和解决矛盾背后的问题,尽量避免“案生案”。创作过程中,团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风座谈,挖掘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真实案例和鲜活故事。

  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也没有穿着法袍、拿着法槌的法官,而是每天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解决无数鸡毛蒜皮琐事的“背包法官”。传统的“人情儿”“老理儿”和当代“法律意识”在这里交织、碰撞,折射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老城区,在基层法律工作者有温度、有智慧的不懈努力下,走向法治化的一个个“微观瞬间”。

  这并非东城法院第一次将法官故事搬到舞台上。近年来,东城法院依托“戏剧一帮一”戏剧普及活动,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引导法官干警们将审判工作日常转换为法治文化作品,让法官为法治文化代言。

  “就爱看法官故事,不仅好看还长见识。”

  “为了把老百姓的事处理好,法官们确实花了不少心思。”

  每每收到观众的好评,“演员”干警们就开心不已。

  东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何马根认为,让法院干警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让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浸润群众心田。

  为民是主题

  “您上学的时候,就想当这样的法官吗?”《鼓楼那些事儿》中,当调解陷入僵局,书记员带着哭腔问自己的师傅赵晓海。“我上学的时候啊,不想当这样的法官——我想当蝙蝠侠!”赵晓海说。

  蝙蝠侠,在剧中不仅是无私为陌生人提供帮助、打抱不平的精神符号,也是赵晓海所投射的人生理想。

  “作为一名法学生,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背包法官’,但这部话剧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实践中,一名有温度的法官应该是什么样的。”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姜懿格是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三批法律实习生,观剧后的她觉得,用最朴实无华的话去讲解法律知识,用人情味连接起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才能更好地帮助当事人解开疙瘩,“法官走街串巷时,双肩背包里装着的那枚闪亮的国徽,正是法律该有的温度”。

  《鼓楼那些事儿》既是一部写基层法官赵晓海的戏,也是一部群戏,既有婚姻调解,也有家庭遗产继承,既有交通事故,也有洗衣店纠纷。“背包法官”赵晓海的扮演者刘端端说:“民事法官,得是‘万金油’。”

  “万金油”的背后,离不开法官们对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题的身体力行。文化与法治的融合,则让法官们事半功倍。

  以书为媒,传递的是法治的温度。借助“东法智读会”平台,东城法院法官共同研习《裁判是怎样炼成的》,交流文书写作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情怀,让裁判文书有温度;系统学习《法庭上的心理学》,高效纾解当事人情绪。在一起离婚案件中,法官把在“东法智读会”读到的《非暴力沟通》一书送给当事人,引导当事人从中学习沟通技巧,促成当事人和好如初,携手归家。

  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的最新一期“中国好书”推荐书目里,由东城法院干警编著的26.8万字普法类图书《法槌下的正义:全民反诈指引》入选其中。它也将跟随东城法院的“背包法官”们走近群众,提高群众识诈、反诈能力。

  队伍是根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干警加入了‘背包法官’行列,成为东城法院特有的法治文化现象。”在东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韩毅兵看来,这样的行动自觉来自党性提升,自信和底气来自司法业务素质和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

  让法官为法治文化代言,队伍建设是根基。东城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曾进说,该院通过创建政治理论学习品牌“水滴学堂”、举办“司法文化论坛”等,邀请业界专家与法院干警共同研学,从为民、修身、立德、笃行等多角度引领干警通过读书开拓思路、增长才干,从文化中汲取力量,推进法学理论、法治文化与司法实践的融合互促。同时,持续强化水清莲香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队伍。

  就这样,通过打造政治文化、法治文化、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和廉政文化的“五维矩阵”,东城法院持续推动文化建设,全面涵养人才队伍成长。

  据东城法院教育培训工作负责人叶衍瑛介绍,该院通过深入开展理论实务研究,引领法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说理、司法建议和普法宣讲中,培育打造各审判领域业务过硬、群众认可的“文化法官”。

  “具备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坚实内核与能力,真正理解人民法官的意义和价值,方能处理好关乎百姓生计的大情小事,守护好一方和谐稳定。”何马根表示,法官为法治文化代言是应有之义,有利于传递法治正能量,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为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魏涵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