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海:扎根基层 深耕调解这片沃土

2017-08-03 15:1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陈新海,城阳司法局夏庄司法所所长,中共党员,1989年3月入伍,2008年3月转业到夏庄司法所工作,至今一干就是8年。8年来,他扎根基层,开拓创新,默默奋斗在人民调解第一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连续多年被青岛市司法局评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2012年度被城阳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安城阳创建工作先进个人、“五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城阳区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度被省司法厅评为亮点工作创新先进个人,所在司法所2013年被省司法厅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2014年度荣立集体三等功。

  扎根基层  深耕调解这片沃土

  陈新海同志所在的司法所位于城阳区东南部崂山西麓夏庄街道,下辖50个社区,总人口约5万人,外来人口近10万人。司法所的工作量大,作为司法所长和人民调解员的陈新海,继续保持着部队军人的优良作风,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知识,并取得了法律本科文凭。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他刻苦钻研心理学,自费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每周按时下社区、去企业排查纠纷、了解民情。不管哪个社区,一遇到棘手的纠纷第一个就会想到他。

  街道某社区,有刘姓弟兄六人,多年来为了父母遗留的房产你争我夺,拉帮结派,争斗激烈时拳脚相向,令人生寒,邻里也都躲得远远的,话也不敢多说,生怕为自己惹上麻烦。这天,老五和老六为了房子的事又闹了起来,社区调解员第一时间打通了陈新海的电话,陈新海了解情况后,急速赶往现场,在双方摩拳擦掌、短兵相接之时,他站到了两兄弟的中间,并把双方劝到了居委会。他先把双方的情绪稳定下来,耐心地了解双方矛盾的来龙去脉,并向双方保证:“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不管怎样,我一定给你们解决好!”

  他认真分析刘家兄弟发生纠纷的根源,最后决定从亲情出发,分头去做刘家兄弟的思想工作。他从老五家出来,又到老六家去,一趟又一趟,有时他把刘家兄弟请到司法所,泡上一杯热茶。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六最终做出了让步,愿意拿出五千元给老五作为补偿,老五也同意让出房子,其他兄弟也表示放弃原来的主张。弟兄们都在协议书上签了字,并按上了自己的手印,一场多年的积怨终于得到了化解。

  在这8年的摸爬滚打中,他调解这样的纠纷举不胜举,在夏庄这片沃土,用他那二尺肩膀,就这样担当起了为当地群众化解矛盾、排解忧愁的堡垒。而他也从一个刚从部队转业时的一位体重160多斤重的青年,变成了现在脸上写满沧桑体重只有130多斤重的标准“老男人”,扎根基层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在众多老百姓为他翘起的大拇指上看到了这个“老男人”的久久耕耘。

  勇于创新  搭建新的调解平台

  2014年,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达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的目标,陈新海主动请缨,积极联系街道,建成了全区第一个街道人民调解中心,并成功召开了全区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并向各社区居民发放了“调解中心便民指南”宣传资料,李某的姑姑就是看到宣传资料后第一个来调解中心申请调解的当事人。

  原来,家住某社区的李某病故,留下了四间正房、三间东厢房的遗产,而李某父母早亡且本人也一直未婚无子女,李某的两个亲戚:姑姑和堂叔因为这处房屋遗产的归属产生了纠纷,多次协商未果正要准备起诉的时候看到了宣传资料,于是来到调解中心寻求帮助。在陈新海的努力下,此纠纷最后成功化解,使当事双方握手言和、亲情依旧,有效地防止了他们对簿公堂、反目成仇,且为以后旧村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城阳区《和为贵》专刊以“邂逅定终身、分手起风云”为标题刊发的一则案例,正是陈新海在调解中心化解纠纷的一个典范。孙某和杨某在外地上大学期间相识,而后双方发展为男女朋友,并时有同居,2013年孙某大学毕业后来青岛发展并在某公司上班,杨某随后也来青岛,后因性格不和,孙某提出分手,双方因此发生纠纷,后杨某回内地,并不断给孙某单位领导打电话,影响了孙某工作,为了平息纷争,双方到街道人民调解中心申请调解。双方当事人到调解中心后,情绪激动,言语激烈,各说对方的不是,陈新海首先让其稳定下情绪,并让双方讲述当时邂逅时的情景,回忆当时的感情,为和解做好铺垫。经过几天的努力,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孙某同意给杨某十万元作为一次性精神、经济补偿,今后杨某不得再以任何借口向孙某提出其它要求。一场风波得以平息,两个家庭得以解放。

  夏庄街道调解中心自成立以来,在陈新海的指导和直接参与下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00多起,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对其成功做法都相继给予了报道。

  2015年,试点在派出所建立“警调联动”调解室的工作又压在了陈新海的肩上,面对诸多困难他没有退缩,积极联系街道、派出所,一个月的时间,“夏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调解室”挂牌成立,从人员的选任到各类硬件设施的配置全部到位,正式开展工作。当年就调处各类轻微治安纠纷100多起,既节省了警力,又从根本上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警调联动”调解室的建立,使我们真正找到了如何有效化解各类治安纠纷的突破口,开创了“体现个性、满怀真情、彰显公平”的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受到了当事人及辖区群众的称赞。2016年5月,青岛市公安局、青岛市司法局联合在城阳区召开了“全市治安案件警调联动现场推进会”,陈新海同志作为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公道正派  为“新市民”撑起一片蓝天

  夏庄街道地处青岛市郊区,工厂、企业比较多,外来务工人员更是逐年成倍的增加。青岛市原来最大的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就位于夏庄街道的北部,用工人员的复杂,再加上工人们就业比较灵活,多以小时、天数等计发工资,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等劳务纠纷时有发生,为了保护这些“新市民”的合法权益,陈新海同志协调有关方面在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专为农民工服务的法律援助联络站,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曾到法律援助联络站进行了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法律援助联络站自成立以来有效为农民工朋友进行法律援助200多起。

  给予法律援助首先要经过调解这一关,这是陈新海的工作原则,一些纠纷走法律程序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又耗费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最佳选择,当事人也都乐于让他给予调解。

  2016年3月,在某工地进行施工的王某带领十几个农民工来到夏庄司法所请求帮助,其中一农民工突然向陈新海跪下,哭诉着让陈新海帮他们要回拖欠的工资。遇到这一情况,陈新海一方面对工人们进行安慰,一方面向有关人员了解详细情况。原来王某是一个包工头,带领三十几个工人给某社区刘某干一个砌墙的工程,工程进行了一个多月,刘某认为工程质量有问题要求停工并解除合同,于是,王某要求结清二十多万元的工程款,以便给工人们发放工资,而刘某以工程质量有问题给自己造成损失为借口不同意,工资一拖再拖,工人们没有办法只好一起去上访,他们二十几个人坐着两辆三轮车准备到区政府去,被街道城建部门拦下,并把他们介绍到司法所。陈新海接到这个案子后,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分析,此纠纷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酿成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

  陈新海同志首先分别找双方当事人进行约谈,了解到矛盾焦点。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给工程发包方刘某讲清利害关系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后果,另一方面又进一步与农民工代表王某沟通,并明确告知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调解、二是走法律程序,上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几天的努力,最终双方各有让步,达成协议。刘某拖欠王某等农民工的工资20万元当场结清。农民工朋友领到了工资,他们热泪盈眶,紧紧握着陈所长的手一再表示感谢。这场纠纷的和平解决既维护了农民工的利益,同时也成功避免了一场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几年来,凭着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辖区百姓的满腔热情,陈新海同志始终坚守在人民调解的第一线,用爱撑起一片蓝天。在春节来临之际,一位当事人给他发来了一封短信:“…在和你接触的时间里,我充分了解到,你积极为当事人奔走劝说,有时还忍受当事人不冷静的态度,没有喝过我们一口水,你积极为这个和谐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使我们这些受害人感到欣慰,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好人新年快乐!..”看着这条短信,他的心里感到了一丝的暖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条短信就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责任编辑: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