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扎根基层—武晓刚

2017-07-21 12:5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武晓刚,男,中共党员,东营区司法局史口司法所副所长,史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工作三年多来,不断在提高业务素质、完善调解网络、健全调解制度上下功夫,坚持把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维护当地的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被评为“东营市优秀人民调解员”。

  一、 爱岗敬业,扎根基层

  史口镇作为东营区人口大镇、工业重镇,矛盾纠纷复杂,人民调解工作压力巨大。武晓刚同志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史口镇调解工作中,在面临乡镇基础设施和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面对复杂而琐碎的基层矛盾纠纷,武晓刚一边向身边经验丰富的乡镇和农村调解员讨教调解技巧,一边深入群众中去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三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史口镇61个村居,入村、企业调解矛盾纠纷110余次,调解能力、调解技巧得到快速提高,近年来参与调解的多起涉及人员命案、群体性事件及影响较大的区域矛盾纠纷全部调解成功,无一人上访,群众满意率100%,他的业务能力和敬业态度,赢得了当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誉,他的工作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上级领导放心。

  二、 热情服务,情法并用

  事无巨细、工作热情,是武晓刚同志工作态度的写照。2015年5月的一天,史口镇吕家村村民王某因恋爱问题与女友发生纠纷,因女友曾写下忠诚协议王某拒绝与其分手,并持刀威胁女友家人。获悉情况后,武晓刚同志迅速赶到现场,从法律、伦理等方面耐心做王某的思想工作,终于使王某放下了手中的菜刀,表示愿意与其女友协商解决问题。后在武晓刚同志的耐心调解下,王某打开心结,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悔恨不已,一场可能转变为刑事案件的纠纷得以化解。各种群体性纠纷和家庭纠纷,武晓刚同志在工作中经常碰到,他都能以百倍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去化解双方或多方的矛盾,武晓刚同志始终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严格调解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正公平的说法和交待。

  三、 创新方式,构建网络

  武晓刚同志在基层调解战线不断开拓创新,在创新调解方式方法、构建基层调解网络上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他不断完善基层调解网络,在史口镇域内推行镇、社区、村委、农村网格四级网格化调解,将行政村划分为网格,并为网格配备网格调解员。网格调解员既调解矛盾纠纷,又负责对较大矛盾隐患的上报。通过网格化调解,确保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村居社区,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基层过滤,很大程度缓解了上层政府矛盾纠纷压力。其次,他积极推行区域品牌调解室的创建,特别是近年来创新打造了三个农村社区调解室,为农村调解打造了新的阵地。史口镇地域广,南部和西部的农村距离镇司法所太远,解决矛盾纠纷费时费力,许多多年积压的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三个农村社区调解室的设立为偏远地区矛盾调解提供了方便。最后,他协调创建派出所、综治、调委会联动机制,通过每月定期走访排查、小纠纷联动处理、大纠纷联合评估等方式,有效避免了当地重大矛盾纠纷向刑事案件的转变。

  四、勤于学习,廉洁奉公

  武晓刚同志深知调解工作最重要的是自身素质,没有过硬的自身素质就无法驾驭调解工作。所以从最初接触调解工作,他便一头扎到业务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中来,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调解员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从一名门外汉逐渐长成为受人认可的业务能手。除了基础的农村法律知识、调解业务、国家政策钻研外,还把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说话处事技巧、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钻研和实践,很大程度提高了业务水平。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他仍坚持每天抽时间读书学习,真正做到将所学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再学习。

  他工作中办事公道,时刻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筑好道德防线、党纪防线和国法防线,做到警钟长鸣。在调解工作中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不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不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他把手中的权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为百姓解难题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他所工作的乡镇具有较高的群众威信,经他所调解的纠纷均能做到当事人认可,群众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武晓刚同志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热心人民调解事业,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社会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肖飞
新闻关键词:扎根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