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调解新机制
“小事不出组,一般事不出村”,这是福建省诏安县林头村村民和村干部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又源于该县建立的干部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机制,而林头村正是该县的首个试点村。
林头村村支部书记李志洪介绍说,林头村地处福建省诏安县的诏安湾,全村总人口4860人,党员140名,全村耕地面积2600亩,山林面积2500亩,滩涂、浅海面积5600亩,以养殖、捕捞业为主导产业。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约11000元。村中人多地广,矛盾纠纷自然少不了。
“用最简单的办法,最高效的途径,最贴心的服务,消化解决本村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李志洪对央视网记者表示,自从村里建立了“1234工作机制”以来,通过“一周一日”、“两项制度”、“三级联动”和“四措并举”,转变了村干部的作风,解决了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存进了和谐稳定,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周一日”是以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规定每周一村两委在村部集中办公,解决群众诉求,开展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工作。非集中办公时间,两委干部轮流到村部值班,全天候接待来访群众,其他村两委及配套干部入户走访;“两项制度”是坚持群众诉求研判工作例会制和完善村信访代理制,对不方便公开或急需解决的诉求事项,群众可委托自己信任村干部代为向上级反映诉求,村两委在2个工作日内把群众诉求上报,并将代诉情况及时向群众反馈;“三级联动”就是从片区干部调解,到村支书、村主任调解,到村两委、老人协会集体研究调解。目标是确保“小事不出组,一般事不出村”;“四措并举”则是一个承诺,把廉洁履职、服务便民、联系群众等作承诺内容,接受村民监督;一支便民服务队伍,建立一支近35人组成的流动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卫生清洁、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一个手机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息平台,及时受理和反馈群众诉求信息,实行日反馈制度,每天下午6点前将诉求受理、办理、办结、满意度评测等信息通过平台向诉求人反馈;一张便民联系卡,将村干部的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制成便民联系卡,发放给每位村民,方便群众多渠道反映问题。
李志洪举例说,最近,当有群众诉求通往渔港码头的危桥影响出行安全,制约本村经济发展,村两委当即筹备资金、组织力量,将原2米宽的危桥扩建为6米宽,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李志洪总结说,开展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以来,村干部共倾听诉求案件170件,当场解决90件,限期给予解决的75件,引导走法律途径等其它处理方式5件。其中,包括部门协调解决的涉及企业污水排放、电力改造、309省道危桥改造、排洪排涝等6件。
通过开展倾听群众诉求“1234工作机制”,林头村村干部作风在改进,干群关系在拉近。同时,群众的诉求观念、诉求数量也在发生变化。整体数量下降的同时,关心集体和全村长远发展、提出基层治理合理化建议特别是涉及环境卫生问题的诉求越来越多了。目前,林头村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格局,李志洪表示将带领村干部进一步通过深入开展倾听群众诉求“1234工作机制”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制约发展的各类矛盾问题,推进“工业强村,渔业兴村,商业富村”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柳华文对记者表示,林头村的诉求倾听机制富有创新性,符合《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的相关要求,机制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可以广泛推广。